德国医学博士申请提前要做好什么准备?

  德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占着欧洲强国的位置,德国的教育更是值得肯定,德国作为博士留学国家的选择之一,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那么有关德国博士申请你是否还存在很多困惑呢?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申请德国博士,都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申博第一步:套辞

  “套辞”顾名思义,就是向潜在意向教授投递个人CV,进行一系列友好交(gà)流(liáo)。

  1.想好为什么读博

  诚然,读博是一场博弈

  但如果都想着要申请博士了,还在纠结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一句你还没有考虑好。

  就像曾经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人的精力有限,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集中精力。”如果你还慌着结婚,慌着生子,那你为什么还要慌着读博?事情一件件做,目标一个个达成不是吗?少看什么学业爱情双丰收的鸡汤文,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的一员,所以花一点时间沉静下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读博,才能真正在申请这场漫长的战役中打好第一枪,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授在招博士生时候会写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除开工作的经验可能会让你在未来科研中更快着手,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有的导师认为工作再申博的学生比起在校生,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所以才可以在博士期间得到最大的成长。

  2.寻找意向老师

  当明白为何读博之后就是寻找意向导师了。

  首先要想想自己的研究方向,毕竟谁也不愿意在不感兴趣的事业上浪费几年青春。

  所以结合自己过往研究经历,或者对于没什么科研经历的本科生而言,可以想想自己对哪门课程中哪个部分最感兴趣,然后罗列几项关键词,就可以加入海量筛选教授的大军啦!

  个人认为最快捷寻找意向教授的方式是,先根据地区分别找出意向学校,然后打开学校主页,找到目标学院,点开员工列表,然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研究方向的介绍,注意这里一定不要用网页翻译功能,而是直接通过英文网站的介绍,跟自己心里的意向关键词进行速配,如果匹配程度很高,再点进去详细看看老师介绍,这个时候如果英语阅读困难的同学就可以使用网页翻译了。

  3.如何和教授“套辞”

  走到这里,恭喜你已经有了意向套辞教授,现在要做的就是尬聊啦!

  我们可以想想,当你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候,你如何有效的展开和别人的第一场对话呢——找到共同点。

  所以陶瓷教授秘诀就在于找到他让你“心动”的点然后以此打开话题,完成自己第一次的greetings。

  我的经验是,其实就像网上说的,先在意向导师主页下列出的发表刊物中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然后速读之后抓住自己感兴趣的点,以此在第一篇套辞中跟导师展开讨论。

  换位思考,如果你作为导师,两个发来greetings的同学,一个提到你的文章并提出自己看法,一个就是简简单单自我介绍,你会对谁印象更深刻呢?我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前者。

  所以申请博士时候不要害怕,除开一些大牛,剩下都是普通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比别的普通人更努力点的普通人,快速给导师留下好的印象,提高录取几率,毕竟在有些学校,导师的话语权还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多材料,我该如何准备?

  1.推荐信

  至于推荐信,可以请相熟的老师帮你写,或者自己写好找老师签字。

  但要记住,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老师视角是不一样的,所以建议自己写完之后请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可以最大可能去掉推荐信中的“学生气”。

  有人问到推荐信是不是一定要找教授写,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除非愿意为你推荐的教授是行业大牛,名声在外的那种,不然其实都没太大区别,不如从相熟的老师入手,去回忆你与他/她共同经历过的事情,并且从这件事情中,你的什么品质打动了老师所以他/她愿意推荐你最为重要。总体而言就是贴合实际,切勿过分加工,不然会适得其反。

  2.RP

  关于RP写什么,我觉得可以跟回复积极的意向导师进行沟通,并不一定说让老师给个题目,而是可以问问老师能写写什么方向。

  毕竟套辞成功之后,不能就此把老师晾在那里不在沟通,而是要经常保持一些友好往来,而RP就是一个很好的来往话题,只有通过沟通,你和导师才能更好的了解彼此。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保持联系的方式,之前看过国内一些同学因为博士选错导师而被迫跳楼自杀或者中止学业很是让人心痛,而直接与意向导师保持联系反而能让你在接下来几个月中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这个人,比如性格是否合拍,老师是否push?网上有段子“导师虐我千百遍,我待导师如初恋。”哈哈,不过读博都这么苦了,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虐”?就像有些人说,陶瓷导师就像相亲,多接触接触才知道合不合适嘛!如果不合适也可以趁早拜拜,没必要把自己逼上绝路。

  3.CV

  至于CV方面,没太多可以讲的,其实和做中文简历差不多。包含的内容无非就是本硕期间的GPA, 排名,获奖等,大约一页左右,着重突出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做过的项目即可。

  其实我个人还有点小小的建议,可以把CV的内容针对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微调,让自己的研究经历与老师的研究方向尽可能的匹配,毕竟有些内容虽然一样,但只要换了侧重点,给人的感觉就会不同。

评论

留言与问答(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3